“盘古庙”历史渊源与变迁

“混沌初开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不仅道出了中华文明的远古史,更是我华夏灿烂文化的真实写照。

来到三峡库区太平溪镇,沿宜(昌)大(大老岭)公路北上,在“云海茶谷”——太平溪镇古村坪村,曾经建有一座蕴藏着古老历史文化的庙宇——盘古庙。因笔者儿时经常前去玩耍,几乎在此长大,故留下许多记忆……

“盘古”作为华夏儿女心中最古老而神话的人物,无不使人敬仰,然而,那些作古的前人们怀着对盘古爷的崇敬和念想,指望着她能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先人们便在太平溪镇古村坪村的龙骨(大理石)山上修建了一座名叫“盘古庙”的庙宇。盘古庙建筑面积平方米,属穿架式砖木结构,青砖薄瓦白面“斗式”墙,庙顶四角镶白色钩头。拾级而上,封闭式的四合院,前殿为“观音殿”,后殿是“财神殿”,前、后殿的正中间是一个天井,十分敞亮,每逢下雨,天井四角滴水如柱,积水随井底四角的“龙眼”(地漏)溢出,从不渍水。天井左右两旁是厢房,分别为“宾客堂”和“功德堂”。

功德堂的墙壁正中间绘有“三皇”(伏羲、神农、轩辕)神像图组成的斗大五彩“福”字,两旁有对联一副,上联是:落笔皆叙典浩词;下联为:操心已在精微域。宾客殿里墙面绘有一副壁画、字符,但因长时间火燎烟熏,图案、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财神殿内绘有彭祖(神话中的长寿仙人)壁画,两旁题有对联一副,仅有上联“东山娱水与彭不老”,下联已无法辨认了。观音殿正中摆放着一个三人才能合抱的“震天雷”(牛皮大鼓,鼓面现已破损)。据附近老人讲述,敲打这面大鼓时,方圆四五公里以外都能听见隆隆鼓声。观音殿内原来供奉有观音、祖师、灵官、许身、东岳、牛王等菩萨。这些菩萨雕像毁于“文革”(年)时期。财神殿内供奉有财神、盘古、三仙娘娘即琼霄、云霄、碧霄三姐妹(传说是财神赵公明的姑娘)。是方圆百里人们祈祷“人寿年丰”的祭拜之地,人们根据不同的愿望,或个人、或全家、或群体按照本方本土的风俗习惯,到盘古庙许愿、还愿,香火十分旺盛,其信男善女遍及宜昌、当阳、兴山、秭归、远安、保康等周边县市。

盘古庙始建年代虽已无从考证,但据庙里仅存的几块残碑上的刻文可推算出盘古庙为明代或以前所修建。庙内尚存两块石碑可以佐证重新修缮的年代,一块是清朝乾隆三十年(年)所立,由领修人望继丰撰刻并竖起的石碑,碑文曰:“稽盘古庙亘古之灵神,圣恩浩荡,莫不尊敬,一诚有感,叩头之。则因观音欠修,宝殿于乾隆二十八年(年)重修,庙宇独立难成,邀集众,资助修。福攸归,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万古垂名,千秋不朽。”说明此前庙已存在,单属一道观。年后,重修宝殿,供奉了观音。盘古庙自此成了“道佛合一”的祭祀场所。另一石碑为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年)所立,碑文记载“东湖三溪(指“三溪埔”即:靖江溪、百岁溪、太平溪),旧有盘古一庙,载在邑志。但年湮代远,不知建庙始于何人,摩挲残碑,知后有望姓领袖(族长)修观音一殿,嗣后又有聂姓为首,补修人荷神府,造神庙,结善缘也。自此以后,风雨飘渺,墙垣倾颓,合境(全境)人俱有重修之念,年岁饥馑不果。道光二十二年合境齐集,十月朔八日兴工营造。但嫌前殿低矮,不足壮一方之观,遂将前殿迁移于后,两殿俱座峦头,盖寺宇吐气,神灵赤赤濯,人们因之扬眉。至腊月诸工告竣,宴宾贺神,众皆欣然。丰年穰穰,而康而寿。”解放前,每年在盘古庙里要举办三大庙会,即:三月二十八禹王会;八月十五牛王会;十月十六盘古生日会;主持庙会的自然是附近各寺庙庙里坐禅修行多年、得道、佛、儒三教真经的全真道人们。

且说盘古庙里最后一位主持和尚——孙德中。德宗和尚出生于四川乐山,原本姓郑,出家后改姓“孙”。讲一口地道的四川话,此人身材修长,浓眉大眼,睫毛健长,讲话细腻斯文,步履轻盈,实乃仙风道骨之相,谈诗论道条理清晰,善舞弄文墨,常与当地较有名气的道士余以德、余以文兄弟为友,深得方圆数十里百姓喜爱。德宗大师生于公元年,十二岁时削发为僧,改郑姓为“孙”姓,法号“德宗”,所以人们称为“德宗大师。”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改姓孙时,他很简单地回答,和尚本来就姓孙嘛。孙德中和郭沫若是同学。民国十九年(年),德宗自四川乐山顺江而下,来到西陵峡北岸的三溪埔“盘古庙”做主持,至年圆寂归山,终年83岁,当地百姓以极其简单方式将其葬于龙头山上。

德中大师生性不杀牲畜、不食六畜血肉,素菜饭食。身穿粗布长衫,头戴和尚帽,脚穿自己编织的草鞋。他古文功底深厚,能背诵和讲解古文。写一手规范而又遒劲的小楷毛笔字,善写七言格律诗。

德中和尚与郭沫若系同乡同学,二十世纪初期(文革初期)曾多次写信给在中央工作的郭沫若,要求重新修缮盘古庙,年春,郭沫若办公室回函:“郭的意见是盘古庙历史悠久,但规模较小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之列,请你向当地政府提出要求或者修缮意见,由当地政府解决。”情因孙德中年岁已高,也未向当地政府提出要求,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至此未能得到修缮。

盘古庙曾有过两次蒙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大办钢铁”时,盘古庙险些被撤掉用于建高炉,时任太平溪区委书记的陈天赐批示:“文物古迹,不能拆毁”,方使盘古庙免遭一劫;年7月23日特大暴雨灾害中,盘古庙被毁于一旦,只留下残垣断壁,甚为惋惜……但盘古庙留下的历史文化故事在三峡地区人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望家祠堂的人文史

望家祠堂原址位于长江北岸的靖江溪流域与长江交汇处的伍相庙村二组庙咀,是三峡坝区唯一始建于明朝的宗氏祠堂。年,由湖北省文化厅组建的“三峡文物地面工作队”对望家祠堂进行了测绘,制定了重建方案,年湖北省文物局纳入三峡库区重建项目。9月望家祠堂正式拆除,将所有的材料编号选址存放保管。年10月省文物部门指定专业古建施工队,由国家移民局投资万元,按照1:1比例,原材、原料、原貌整体搬迁至太平溪镇高峡大道66号,属伍相庙社区管辖。

年5月竣工。望家祠堂复建的新闻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4次,各级地方电视台及报刊多次报道。

望家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望家祠堂兴建后,先后经历了六次搬迁。

望家祠堂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由前厅、东西厢房、后堂等组成。祠堂左侧建有前后偏房两间。面阔为三开间,穿架式砖木结构,屋面小青瓦,“人”字风火墙,屋檐四周饰有黑白花草几何图案,中部为天井,后部错层抬高为小厢房5间,厢房左右两侧有木梯,二楼与前厅相接,设大小厢房9间,木廊道相互贯通,祠堂大门上方石刻“望家祠堂”四个醒目大字。前厅用来接待客人,厅内立有姓氏渊源、妇女贞洁、族人荣耀等匾额,建筑立面、屋面与平面形成有机结合,建筑轮廓明显丰富,墀头、檐口、脊饰以及木饰、木雕刻、彩绘等艺术多资多彩,此建筑不仅是三峡坝库区为数不多、规模最大、建筑工艺较高的古代宗祠,也是三峡地区氏族文化、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录;是峡江建筑文化的真实展现。

追索望家祠堂的历史文化,不得不提及“伍子胥”和“伍相庙”的有趣故事。

据史料记载及望氏老人望宏繁(字冬元、已故)口述,春秋战国时期,身为楚国大夫、太子建师爷的伍奢,因与宰相费无忌政见不同产生分歧,费无忌进谗言与楚平王称:“伍奢父子早有反叛之心,且两个儿子谋略超人,迟早为楚国之患,应早除之,以绝后患”。昏庸不明的楚平王深信不疑,便将太子傅伍奢打入死牢,并画影图形四处张贴,谎称“招两个儿子入朝从军,方能赦免其父死罪,否则满门抄斩”。原来,伍奢膝下有二子,即长子伍尚和次子伍员(字子胥)。长子伍尚忠厚仁义且救父心切,即入楚国都城(现荆州)救父,果父子被杀害。次子伍子胥自幼饱读诗书,深懂兵法,文韬武略,有救国济世之才,岂能不识阴谋?于是,他隐姓埋名,昼伏夜出,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一路朔江而上,来到巴楚交界地——西陵峡畔,时值长江上游洪水泛滥,水陆不得通行,便在南津关上游北岸(现太平溪镇)藏匿数年。期间,遇一民间闺房小姐,长的眉清目秀,貌若天仙,甚是可爱;小姐见子胥虽然衣着不堪,但身材魁梧,器宇轩昂,好不喜欢。二人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便暗暗地结为“露水夫妻”。真乃是“久旱逢甘雨、干柴遇烈火,岂能不中的”?……孩子面世了总得取个名字吧,伍子胥思来想去,好不为难,因自己身为“逃犯”不能取名“伍”姓,便将心中的愿景期望(早日投奔他国,助其兴兵灭楚,为父、兄报仇)赐给儿子为“望”姓。此段历史不仅与《中国家谱》记载的“望姓出自春秋晚期楚国伍子胥之赐”相吻合,而且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姓》无望姓相印证。然而,这段历史故事的存在已是望姓家族中心知肚明的公开秘密。据望宏繁老人口述:晚清时期立望氏公祖牌(伍子胥雕像)于乐天溪镇草墩坡灯影子岩,50年代初期因一次岩崩而毁。

然因伍子胥胸怀大志,且为父、兄报仇心切,数年后抛下妻子儿女踏上漫漫的复仇之路。他一路北上先投齐国,不遂,再投秦仍不遂,最后投奔吴国,吴王阖闾早已闻得伍子胥乃栋梁之才,今日见之大喜,即拜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于公元前年共同起兵伐楚,楚国被灭,这才有了“伍子胥过潼关”和“伍子胥鞭尸”的历史故事。

然而,伍子胥留下的后裔——望姓家族非常发达、人丁兴旺,“花果”俱全,迅速发展成为“腰段河”(太平溪、乐天溪)一带的望氏家族。并在长江北岸静江溪与长江交汇处为先祖母(因封建思想束缚姓氏不祥)——伍子胥之妻兴建了隐居住房,数年后改建为“望家祠堂”。如今的望氏宗祠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国灭亡后,望氏家族方知先祖父伍子胥——伍相国(吴王阖闾所封)大仇已报、楚国已灭,便大张旗鼓地在望家祠堂的右边修建了“伍相庙”,以缅怀、纪念先祖伍子胥。历史上的伍相庙内,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望氏族人们顶礼膜拜、络绎不绝。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有诗赞《伍子胥》:“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望氏家族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名人也较多。据相关资料统计,现夷陵境内望姓人口多达近人以上,其中太平溪、乐天溪两镇占余人,占望姓总人口的80%。且解放前、后由“望家祠堂”迁往湖南、南京、武汉、江西等地者不计其数,常年均有南京、江西等地望姓人家来望家祠堂寻根祭祖。望姓家族历史名人也较多:如明朝夷陵人望本,永乐进士,官居六品;望廷臣(字岷川,系望本曾孙),嘉庆年举人,领耀州牧,万历元年升耀州知州加封直大夫;望云亭,字文祥,号桂丞,别号望岔口。年5月11日出生于太平溪。少时以驾船为业,及长入清廷左宗棠部当兵征伐新疆,领兵连克四城有功升为守备,民国2年9月(年)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令兼道县知事,年授零陵守备,升中将,年11月13日病逝于北京延寿寺街三十号,享年五十五岁。

周家湾的传说

周家湾位于太平溪镇北部27公里处,因周姓人家居住地和周氏家族的历史故事而得名。

据周氏支谱记载,周氏史迁祖周善堂于清乾隆元年(年)由江西吉安府迁入湖北秭归杨林埔(今周坪)一带居住,数年后由于家族人口迅速增加和生存资源所限,便将其二房(次子)周克玉分迁至长江以北纸坊后埔(现邓村乡红桂乡村),由于周家子嗣十分勤劳,不几年便成为当地大财主,特别是人丁兴旺,十分发迹,资源、空间有限,不能满足于子孙们生存发展。周克玉便在纸坊前埔(现太平溪镇黄家冲村)购置了“两石(dan)六斗种”(约斤)土地,可是,六个儿子中把谁分出去呢?周财主思来想去,决定将兄弟六人召集在一起,共商生存大计,一来二去,大家都不愿离开这个大家庭,最后还是财主定夺采取“拈阄”(抽签)办法确定一子前去耕种,并约定无论谁去第一年的所有开支由其它五个儿子分摊,结果,此阄被勤劳、憨厚、排行老五的周春庭拈得。从此,周春廷走上了兴家立业的道路。首先,他请来有名的风水先生,选择了一个名为“撮箕灌斗”的风水宝地建起了自己的庄园(后取名竹瓦庄),其次,不断购置田产,招募佃户,真乃是天道酬勤,不几年下来,周春廷也成了当地有名财主之家。

与其先辈和兄弟们不同的是,周春庭不仅勤劳憨厚、善经营,而且非常注重对子孙们文化教育和培养,又善以仁爱之心对待“佃户”和穷人。光绪六年,周春庭在自家庄园旁的开阔地带办起了“私塾学堂”(后称此地为学堂垭),召集学生发展教育,学校开设幼学、大学等课堂,学习课程主要为《三字经》、《女儿经》、《道德经》等,培育了许多较有名气的文化人。此学堂在当时的果园埔、纸坊前埔、纸坊后埔、三溪埔内颇有名气。如周春庭之子周宏绅(字金波),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于清同治年间(年)参加武学考试,一举夺得武状元,被封为“武学士”之衔,成为东湖县参议员。衣锦还乡时,骑着一匹高头马,头戴金冠,肩披铠甲,腰挂一把玄武刀,甚是威武。为庆祝金波及第,周家宰杀牲畜,请来乡绅名流、长工佃户,大宴宾客三日后入朝为官,其弟周宏儒(字海涛)掌管家业。

周氏家族虽为地主世家,家业庞大,但平日里善施仁德、主持公道,虽有剥削成分但无平民之愤,以致在解放后的“打土豪分田地”和“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中只被清算,而未镇压。现在此一带居住周姓人家30余户,余人,约占太平溪镇周姓总人口的15%以上。

“天赐坟”的故事

“天赐坟”因历史传说故事而命名。相传,清朝时期有一乞丐(叫花子)来到古村坪村院子坟乞讨为生,因当地人本来就十分贫穷,吃了上顿无下顿,哪来闲菜剩饭打发叫花子?数日后,叫花子被饿死于此地一个山梁上,暴尸荒野。后有大户人家长工上山砍柴,见叫花子半卧半座地躺在一个土坎上,大家也没在意,到了第二天,长工们再次来到山上砍柴,只见一座新坟墓拔地而起。长工们将此告知庄户老板,老板听后勃然大怒,便请了个“风水先生”到此查看,“先生”手持“罗经盘”左看看、右瞧瞧,然后便说:“此一官好地,可惜被叫花子占去了”,古时传说叫花子葬身的地方是风水宝地宝地,且叫花子又是“天蚁”(蚂蚁)下凡将其掩埋的。大老板认为叫花子占了他的龙脉风水,命令长工将其坟墓挖掉,可奇怪的是白天挖夜晚长,长了又挖、挖了又长,反复数次无果。后来人们称此坟墓为“天赐的坟墓”,从此,天赐坟被当作地名流传至今。

韩家湾的由来

韩家湾位于太平溪镇西部7公里处,此地土地肥沃、环境幽美,人杰地灵。是韩姓家族的主要集居地。据韩氏族谱记载,韩氏来祖韩友亮(字惠公)妣李氏,为山西省路安府长治县打铜街红土地庙人。其子韩子信、韩子才二人于洪武二年(年)“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迁徙中,首迁到秭归县归州镇杉木溪和太平溪镇韩家湾定居,建祠堂于韩家湾下湾。

韩氏家族中名人:

韩大升,字慎之,夷陵人,早年以经营“海味馆”为业,年任任宜昌商会会长,与军阀吴佩孚杨森结莫逆之交,在宜昌两次(、年)兵变中损失惨重,及随杨森赴四川避居;

韩永镇(~),字嵩生。太平溪韩家湾人。青年时期在北京就读于俄文专修馆,与瞿秋白筹人同窗。修业期满后,以其学业优异被召入处交部工作,从此开始其外交官员生涯。年中苏建交前,出任驻俄远东地区领事馆官员。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东北后,赴北京外交部述职。年冬转南京外交部,为调部办事领事。年,回太平溪,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调航空委员会工作。先后在汉口、西安、兰州、酒泉、成都等地负责接应支援我国抗战的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及其机群,对苏联空军支援中国抗战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年初,由航委会调回重庆外交郡。5月被派往苏联,任驻伯力市总领事。年,因劳累过多,身患高血压症,同时又缺少医药,靠抽血来减缓高血压,致使身体日渐衰弱,终究不治,年6月22日病故,享年52岁。韩永镇生育二子,(长子国梁,次子华梁)韩华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任武汉大学教授;

韩梓培,民国元年(年)出生,太平溪韩家湾人,幼读私塾,及长参加国民革命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任国民革命军某团团长。

黄家屋场的故事

黄家屋场位于太平溪镇西北14公里处,古时候因黄氏家族在此居住而得名。据传,黄家屋场属《风水学》中的“三星伴月”之地。房屋前、左、右各有一山包,称为“三星”,房屋宅基地形成半月状,故称“三星半月”。传说,明末清初,此地居住一姓黄人家,好不发财,这户黄姓人家从“下河”(古时候人们称长江下游为下河)迁入此地居住,因占居天时(风调雨顺)、地利(三星伴月)、人和(家和人兴),没几年功夫,不仅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大财主,而且人丁兴旺,子嗣发迹,儿孙中还有在朝廷当官者(无从考证)。

一天,朝中当官的儿子伴随当朝“皇帝”微服私访路过这里,便决定到他的庄园去歇息歇息。皇帝到访,难免有一番礼节,礼节过后,皇帝来到庄园四周东看看、西瞧瞧,顿时觉得这里不仅山清水秀、紫气横溢,而且艳阳高照、云雾缭绕,恰似人间仙境一般,一时间浑身充满了无穷智慧和力量,就连朝廷中那些烦心未决之事瞬间有了头绪……回到“行宫”便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见一白发先生缓缓来到他的龙塌前附耳低语道:“皇上啊,您有所不知啊,黄家屋场乃三星半月之地,自古以来就应该是建皇宫的地方,如今被你的臣子所占,且黄家早有反叛之心,又“黄、皇”同音,迟早要出反叛之王,您不得不查啊”说完便径直走去。皇帝惊醒,暗自思道:难怪朕一到黄家屋场就觉得心旷神怡,有用不完的智慧呢,原来如此啊”。于是皇帝暗使人将“三星”(青龙、白虎、玄武)挖掉,留其半月(庄园),削其在朝中为官的儿子官位位,流放他乡。

从此,黄姓家族开始没落、衰败,直至民国初期,再无黄姓人家在此居住,但黄家屋场地名沿用至今。

白马将军庙

白马将军庙位于太平溪镇古村坪村六组,因历史传说故事而命名。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此地常年有土匪出没,祸及百姓。一次,一支来历不明的军队行军至此,其中一位骑白马的将军(无名无姓)得知此事,便打发部队一路前行,自己留住于此,他下定决心要除去匪患,为穷人们打报不平。不几天土匪果然出现,这位将军骑上白马,前去迎敌,几个“三下五除二”就将土匪们消灭得一干二净。白马将军决定前去追赶部队,无赖当地人们好歹挽留在此定下居来,将军应从了。然而好景不长,白马将军在一次跑马射箭的训练中因马失前蹄坠崖牺牲,当地人们悲痛之余,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小庙宇,并将白马将军像雕刻在石碑上,以纪念这位骑白马的将军,。此石碑在“文革”时被毁,但传说故事流传至今。

“太平溪”地名的变迁

太平溪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年以前是太平溪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年7月因三峡水库蓄水之需而整体搬迁。“太平溪”以愿景期盼而得名。因此地有一条溪流自太平溪镇制高点——古村坪方岭顺流而下,在溪流与长江交汇处有一块平坦之地称为太平溪。

据史料记载,“太平溪”明朝时期人们称为“石(dan)米溪”,意指此地沟壑纵横、土地稀少,每年只能生产一石(约斤)大米。据《东湖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此地由于紧邻长江,其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越集越多,开垦土地也越广,于是人民将“石米溪”改为“坦平溪”,意指此地平坦、安全。直到民国初期,太平溪已发展成一个古老的码头小集镇,人们盼望这里能够风调雨顺、乐享太平,便将“坦平溪”改为“太平溪”。抗日战争时期,当阳、宜昌先后被日寇占领。在大撤退中,宜昌县政府机关曾搬迁于此,时任湖北省主席的陈诚在指挥宜昌保卫战中曾留住于太平溪(花栗包宋家屋场)和邓村乡纸坊埔50多天。抗日战争结束后,县政府机关迁回宜昌城区。

清朝时期,太平溪属东湖县崇礼乡三溪(现百岁溪、太平溪、靖江溪)埔管辖;民国24年属宜昌县第三区三溪乡;解放后,太平溪一直为区、公社、镇机关所在地。年,因修建世界级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水库,古老的太平溪集镇被水淹没。党政机关搬迁至刘家河新集镇,其地名沿用至今。

许家冲

许家冲位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坝头库首,紧邻三峡永久船闸,这里既是夷陵区太平溪镇的东大门,又是三峡移民文化馆、茶博园的所在地。许家冲曾因许氏家族历史住地而得名。

据许氏家谱及史料记载:许姓始祖许由系西周时期孙伯夷之后代,在河南(现许昌)建立许国,赐国姓“许”,许国灭亡后许由隐居于箕山(今河南登封),子嗣们纷纷迁往四川、云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而东湖县(宜昌)许氏始祖许龙(字仲杰)、许黄兄弟是“江西填湖广”时期由苏州阊门“许氏宗祠”迁入,许黄迁栗子坪大沙河、许家垭一带居住。

次子许龙首迁秭归落戈坪,后续迁至长江西陵峡北岸许家冲,但历史上的许家冲远没有现在发达,基本属不毛之地,不能满足许氏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于是族长令长子许先知(字仲达)四处寻找能长期生存之地,清道光20年(年),许先知率长子许光勋、次子光熙、三子光烈举家迁往邓村乡寨垭村(现江坪村)居住,得天、地、人和之势,置田产、建祠堂,修庄园,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其派辈为:先、光、昌、应、宏;志、国、定、邦、忠;道、德、贤、良、永;仁、泽、耀、祖、宗;……如今许家冲村已发展建设成为三峡坝库区的文明之村。

“美人沱”的奇妙传说

美人沱位于太平溪镇西约10公里处,因此地处在长江北岸边回水处,因一块巨大的石头形似一尊舞动的美女而得名。

传说,这尊美女石系玉皇大帝宫女化身,因违犯天规,本应处以极刑,但玉皇大帝念及其姿色美丽,大发慈悲之心,打发她下凡尘为民间做点贡献,于是自西天宫廷一路驾祥云飘飘而去,当来到长江西陵峡上空时,恰遇长江两岸拉纤的纤夫正在叫喊船工号子“嗨-咗-嗨-咗,伙计们那,嗨咗,听我说啊,嗨咗,天上的美女啊-嗨-咗,下凡来呀嗨咗……”仙女听到“仙女下凡”声,感到十分惊诧,便寻着号子声来到纤夫们身边一看,一个个赤身裸体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在拖拽一艘大船逆江而上,本想架祥云离去,但仔细一想,这些船工们常年行走在长江的悬崖边,年复一年也够辛苦的,且江水川急,如不帮他们一把将会船毁人亡,于是,解下玉带系在大船桅杆上,站在滩头(上游)一块平地,接过纤夫号子喊到:“赤膊汉子吧,嗨咗,加把劲儿啊,嗨咗,美女我在这儿,嗨咗,帮你们哪,嗨咗……”纤夫们抬头望去,一位美丽的姑娘站在滩头,楚楚动人,大家欣喜若狂,一股劲儿把大船拖过了险滩,丢下手中纤绳纷纷去“拥抱”这位美女……

纤夫们一觉醒来不见了美女,只见大家同抱着一块形似美女的大石头睡了一觉,感到十分惊诧,大家你瞧瞧我,我瞧瞧你,仔细再看看这块石头,只见石头上留下三行字:“莫看昨夜睡得欢,通天河(长江)上滩连滩。青滩洩滩不算滩,夔门才是鬼门关”。于是,船工们在此停泊三日,将此石立在江边,既为纪念这位美女,又告诫长江上的船工、纤夫“前面还有更加险恶的急流险滩”。

从此,古时候长江上游来去的船工、纤夫们到此必停船而顾。如今这块美人石已被三峡水库蓄水而淹没,但“美人沱”的故事流传至今。

夷陵边陲——安仓坪

安场坪位于太平溪镇西部44公里处。这里不仅是是太平溪镇的边界之地,也是夷陵区西部边陲,平均海拔米,最高海拔(猪头山)余米,北与邓村乡张王寨相邻,西接秭归县破石村。站在猪头山上俯瞰夷陵、秭归实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早在清朝时期,这里名叫“庵堂坪”,传说此地曾建有一座“尼姑庵”(未婚女子修道场所)。由于此地海拔高,地势险要,岩石高耸,土地贫瘠,解放前经常有土匪出没,后来,人们盼望此地能够变成一个平安祥和的粮仓之地,便改名为“安仓坪”。

该地物产、矿产蕴藏丰富,有天然药材、魔芋、茶叶、萤石矿、硅酸盐,其自然景观也十分丰富,有轿子岩、猪头山、四方洞、歪角洞、牛鼻洞等,是休闲旅游开发的理想之地。

本文作者:朱义海

图片编辑:周金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didinga.com/kddtz/11591.html